在榆中縣,甘肅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丁武明創(chuàng)辦了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藝傳習所,這是一座夾在縣城高樓中的仿古木構四合院,一樓和二樓都有展廳,展廳里有微縮版的天安門城樓、天壇祈年殿、嘉峪關城樓、岳陽樓、蘭州臥橋、蘭州老城樓 …… 這些都是丁武明大師生前完成的心血之作。這些模型的飛檐翹角、明柱抱廈,別具一格,精致到每一層的窗戶都可以推開。
古人在籌劃建造建筑物時,首先要搭建模型作為建筑的參照本,稱其為 " 扎小樣 ",這些 " 小樣 " 并不是簡單的搭積而成,里面包含的 " 榫卯 "" 升起 "" 側腳 " 技術,可以讓木質建筑更加穩(wěn)固持久。這里凝聚著中華文化的精髓和智慧,體現(xiàn)了古老的力學知識和獨特的審美情趣。
榆中古建筑具有悠久的歷史和光輝的成就,是一座極其豐富的文化寶庫,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血汗的結晶,發(fā)展到今天,已有六、七千年的歷史。而榆中古建筑模型的制作,據考亦有百余年的歷史,它與興隆山的古建筑有密切的聯(lián)系,見縣志介紹,興隆山在晚清時期大規(guī)模的古建筑維修和拓建,這時期朱家灣有位木匠朱宗良參加了興隆山的建設施工,之后利用農閑時節(jié)在家中制作了大量的以興隆山為建筑的模型,以便游客觀賞。
朱宗良以家族和師徒為傳承脈絡,把古建筑模型制作技藝傳給了他的兒子朱萊禮,朱萊禮又傳給了他的徒弟金生仁、陳正寬、丁待明,他們又通過師徒關系傳給了馮祖先、錢學儀。第五代傳承人丁武明(已故)是由錢學儀以師徒為傳承方式發(fā)展到今天。
古建筑是木工技術和建筑藝術的結晶,也是人類文化的載體。在我國,古建筑制作工藝源遠流長,也是一個龐大的知識系統(tǒng),做模型不僅要考慮外觀和比例,還要考慮各個歷史時期的風格,制作要避免雷同。榆中古建筑模型作為一種完美藝術,主要體現(xiàn)在造型美,又體現(xiàn)在建筑的總體輪廓,建筑模型各個部分相互之間的比例關系,建筑模型的體量、色彩、裝飾等方面。由這許多方面而形成建筑模型的不同風格,或莊嚴雄偉,或小巧玲瓏,或神秘恐怖,或明朗輕快,從而使建筑模型也顯得同樣豐富多彩。
精準度要求極高的榆中古建筑模型的工藝流程頗為繁雜,大致如下:繪制圖譜和拍攝原建筑物照片,挑選制作材料,主要以市場上優(yōu)質上等的油松、核桃木、白楊木、高粱秸稈、現(xiàn)代裝飾材料為主;以萬能膠、木膠、鐵釘、油漆等為輔助材料制作而成。制作工具有車床、鋸子、刨子、鑿子、刻刀、鉆子、砂紙、鋼絲鋸等;按比例加工模型的各個零部件,如:梁架、垂柱、斗拱、掛落、欄桿、雀替、掌拱、門窗等,一般零部件按五至六次工序完成;組合安裝。經過開鉚、打眼,使用粘合劑等手段和材料,將制作好的各零部件組裝成一個完整的模型;彩繪:一般情況不需要彩繪,有時根據古建筑平涂重彩的手段和方法,對模型進行彩繪。
如今,傳習所里的一草一木、一梁一柱都是原生態(tài)的樣子,可它的主人卻已經換成了一張年輕的面孔,他便是丁武明的長子丁沙金。丁沙金接過了父親手中的斧鑿,一起接過來的還有他父親未竟的事業(yè)和工匠夢,兩代人對古建筑全部的瞻望和信仰在一脈相傳中延續(xù)。